今天看到同學的暱稱,上頭寫著「以欲從人,則可;以人從欲,鮮濟。」(《左傳》僖公~~)
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
欲是自己的欲望,人是人民,鮮是少的意思,濟是完成與成功之意
也就是說為政者,要是順從人民的願望,就容易百事俱興,反之,則容易衰敗
這句話的層次實在不高
不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嗎?
少數服從多數的情形下
會有正義嗎?
 
中國古代小說中,有一部名為「竇娥冤」
內容曾經提到「六月雪」
竇娥說在她死後,若是她是冤枉的
那麼天就會在六月下雪
後來冤情得以洗刷
但中國有多少冤獄是可以洗刷的了的?
 
或者是再看看現代的民主
正義有可能實現嗎?
大多數人的利益就是正義?
正義是「寧教十個壞人逍遙法外,也不教一個好人受苦。」
所以我認為「以欲從人,則可;以人從欲,鮮濟。」層次不高
 
可是要是換個方式想,就不一樣了
人性中包含神性,因此各國的道德觀幾乎相同
不可以罵人、不可以打人......等等之類的
所以要是「將欲望順從神性(這就是克己順天),則可以成為君子,反之,以神性順從欲望,則少有成功者。」
這樣一來層次就高多了
君子就是有種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。」的氣魄
因為他知道他在做對的事
 
少數服從多數,不過是以多欺少
在古代還好,因為「基層」可能還沒有參政權
所以多是貴族(大多也是知識份子)或知識份子在左右誰當皇帝
皇帝由誰做,往往是角力後的產物
但至少還維持一種格調
 
而19世紀以後,大眾化的來臨
為求勝選,無所不用其極
這已經不是知識份子在談理念了
而是「比人氣」
使得知識份子也「必須」學這一套
有誰在古籍看到范仲淹或者是劉伯溫「取悅」全市場的人
沒有,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沒讀書,起不了作用
那現代人(指所有人)就有讀書嗎?可是這些人起得了作用.......
這才是大眾化恐怖的地方
有什麼是我們十年前還奉為規臬的,現在卻已經消失了?
有什麼是未來會消失的?
藝術?繪畫?雕刻?音樂?文學?...........
身為知識份子的你、我有什麼感覺嗎?
 
我來來以為那句話跟我的想法一樣
所以才問同學是不是那個意思
卻沒想到是另一種涵意
唉呀~~何必那麼認真嘛~~文學消失了也沒關係呀
反正我們還有火星文
以後可以當作移民火星用^^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 上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