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還不是聖人,做不到完全沒有失落感,更何況聖人難免也會有失落感。
        今天發了中國史的期中考卷,我沒有拿到很好的成績,在一片慘綠之中,我也是慘綠中的一員。然而,我自認為在這門課還算認真,作業成績也不差,甚至還成為範本,我在課業上的表現不算驕傲,所以應該不會有“驕兵必敗”的問題,我以為,我所擁有的,只是自信!但,我的確考了不好的成績,請容許我不打算把這成績說出來。
        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,有同樣的經驗,當下只想問老天究竟是怎麼了,有點鄙視地看著勝利者。這樣或許能安慰一下自己的心靈,然後呢?奮發向上嗎?很顯然的,一般人不會這樣做!我們先來討論討論質疑老天的正當性好了,當下的反應是不是正好說明了“台灣的神明”大多充滿著功利主義?也就是當事業不順利的時候,當學業不順利的時候,大家去拜拜神明,上天就會對我們多一點眷顧嗎?那似乎個人的努力將會完全白費,你同意這樣的立場嗎?也就是大家只要去比誰拜拜比較多就獲勝了!這樣的世界,合理嗎?
        “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、“盡人事,聽天命”我們該做的是盡力完成自己的本份,盡了人事就想獲得成功(或者是利益之類的東西......),這樣是不是在跟神訂契約?或者自認為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?這樣的想法充滿著功利與自大。如同“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”的想法一樣。以此而論,那麼人是不是作壞事也會有善報了?是的!如果良心能安的話!
        我的考試考不好,但如果我做到心安理得,我又何必在乎這樣的成績呢?我得到想要的知識,我又何必在乎那幾分呢?這樣的說法似乎在安慰自己,但我更想要的,其實是不斷地加強自己內心的強度。如果人們做善事的目的,是在於死後能得救,這樣是好人嗎?如果做好事沒有好報,那還要不要做好事?(我該跟大夥說一聲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”的觀念之所以會被提倡,很可能是古代政府利用了宗教而達到社會安定的一種說法。)沒有人能保證這樣的價值觀能持續。我想我該做的是,做善事,但不在乎是不是下地獄!正如同我唸書,但不在乎有沒有得到好成績。
        到底我求得是知識還是成績,以成績作為衡量知識的依歸,未免太不看重知識了。還是有成績的才是知識,沒成績的就不是了?也就是因為如此,所以在不考公民與道德的年代,道德跟著淪喪,可能沒有必然性,不過至少與過去的臺灣有一段差距,不是嗎?雖然這次考差了,但我依舊很愛唸書,求知識、求真理,不因為外在人事時地物而改變,我必須盡力唸書,縱使這次的期末考成績也不理想,但“君子上達”才是我們應有的表現,何時才能停止“君子上達”的精神?我之前是認為良心能安就好,但實際上,老師說“沒第二句話,直到死為止。”
        我的心情好多了,因為我知道我得到該要的知識,成績只是附屬品。成績好,我會很開心;成績不好,我也只能一笑置之。但心頭上卻又是無比的壓力,因為求知識的道路永不間斷,沒有那種禮拜六、禮拜天就放假的道理,不該有放鬆的一天。共勉之...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 上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